不久前的“AI数字人馆员书评”中,我们为大家推荐了《别样的家书:宋庆龄、沈粹缜往来书信集》这本书。在此与大家分享读者撰写的读书笔记,希望这些分享能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。
读懂宋庆龄的温柔与力量
—阅读《别样的家书:宋庆龄、沈粹缜往来书信集》心得
外国语学院 刘思琦
作为一名大学生,我习惯于在课堂上从历史视角了解宋庆龄,但读完这本书,我选择从一个更具“人味儿”的角度切入——情感修辞。换句话说,我尝试从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方式中,去理解这位伟大女性不为公众所熟知的那一面。
展开剩余72%宋庆龄写给沈粹缜的信,多用温和、细致的词句,没有官腔,也没有大道理。她会说“多保重,记得加件衣服”,也会问“你最近心情如何?睡得好吗?”这并不是人们惯常印象中那个坚定理性、声音铿锵的宋庆龄,而是一个温柔体贴、对家人关怀入微的长辈。正是这些日常性的表达,让我看到伟大并不只存在于大会发言和政治纲领中,更藏在一句句真诚问候的温情里。
宋庆龄的信中,经常淡化自己,比如身体明明不适,却说“只是小恙,无碍”;遭遇重压时,也说“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”。这些自我修饰的情感表达,不是逃避,而是另一种有分寸的坚强。她不希望亲人为她担心,于是选择把痛苦“翻译”成轻描淡写。作为当代大学生,我们很多时候在情绪表达中要么极端外露、要么完全封闭,而宋庆龄用她的信教会我:表达并不是情绪的宣泄,而是对他人的体谅与尊重。
让我印象最深的是,她在讲述家庭近况时,会自然地转入对时局的分析,而这一转换毫不突兀。比如谈到家人生活的困难时,她写道“民生困苦之重,非一人一户之痛,而是民族之重负。”她在表达私情时不忘大义,这种感情与使命感并存的修辞方式,让我意识到:她笔下那种情感不是纯粹的私人情绪,而是深嵌于时代中的女性觉醒和担当。
宋庆龄与沈粹缜并非血亲,却在长期通信中建立起一种超越家庭范畴的“女性情感共同体”。信中她们讨论人生选择、社会理想、家庭责任,也互相鼓励、彼此倾听。在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,书信是她们互相链接的桥梁,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陪伴。今天,我们通过点赞和评论构建网络社交圈,而宋庆龄那一代人,则是用心、用笔构筑一种更深沉、更持久的情感联结。
与百年前的她们对话
—《别样的家书:宋庆龄、沈粹缜往来书信集》读后感
航海学院 姚博文
在信息飞速传递的今天,我们习惯于用几秒钟读完一条消息、用表情包回应一次情绪。而当我静下心来翻开《别样的家书:宋庆龄、沈粹缜往来书信集》,却仿佛听见了从百年前传来的低语。那是一种缓慢却坚定的声音,是两位女性跨越动荡岁月写给彼此的心语。而对我而言,阅读这些书信,不只是了解宋庆龄的思想和情感,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女性对话——她们在说,我在听,我们在思考。
宋庆龄与沈粹缜之间的通信,并不充满轰轰烈烈的言辞,而是细水长流的关心与思虑。她们写彼此的健康、写家庭的琐碎、写社会的变动,也写个人的矛盾和情感的挣扎。她们彼此给予的,不是高声的劝告,而是默默的理解和安慰。在读这些信时,我常常会停下来想,在那个女性尚未获得足够社会空间的年代,她们是如何通过文字建立起一个属于女性的精神世界的?这让我意识到,真正的理解,是一种不需要强调身份的陪伴,而她们早已在彼此身上完成了这种认同的构建。
在这本书里,她并不是在发言台上慷慨陈词,而是在纸上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回应国家之事、家庭之事、女性之事。比如她曾写道:“若国家沉沦,吾等何以为家?”这样的话语,在书信中显得更加真切有力。这让我意识到,在那个女性多被定义为家庭角色的年代,宋庆龄通过书信这种日常形式,表达着她对社会、国家的强烈关注。她是在用写信的方式,参与历史、参与公共叙事、参与价值建构,而不是隐退在历史的边角。
我曾误以为,革命女性的形象应当是冷峻的、理性的,甚至是压抑情感的。但宋庆龄的信中处处流露出温柔的关怀、细致的情绪和柔软的情感表达。她会在信中写:“夜凉如水,记得加被。”她也会写:“听你心情烦闷,我竟一夜难眠。”这种温柔不是软弱,而是一种经由苦难、责任和思考后的力量。
发布于:北京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